作为私密型的入户宅间组团,全区设计了五个既能与”桥”、”苑”衔接,又相对独立的诗意山水园林。针对不同宅间的场地特征,巧妙借鉴了退思园、藕园、寄畅园、瞻园以及典故“曲水流觞”的经典空间格局,作为不同宅间的核心特色,同时相应的选取了竹、莲、桃、枫、兰五种主题植物作为每个园子专属的图案纹路呈现在细节之处,暗喻不同庭园的不同气质,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体验古典园林带来的诗情画意。每个宅间庭园呈现为结构完备的多层次空间格局。玄关空间不仅作为入园的礼仪性空间,也衔接着公共空间的景观,让五个私密庭园与全区景观衔接为一个整体。主庭园空间通过现代材料和工艺构筑的亭台楼阁再现了各个名园婉约舒适的经典画面,古色古香的命名传承则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辅庭园空间或精致细腻或幽静禅意,与主庭园空间相辅相成,丰富了园林的空间层次。源于水墨形态的游园空间则让园中多了份闲庭信步的悠然自得。利用消防登高场地设计而成的入户客厅空间,为社区居民打造了宅间庭园的第二层礼仪空间,运用巧妙的园墙处理方式,让园境从多变的形态呈现为入户大堂的对景。这些空间或以路径连接或以视线渗透,不同的宅间庭园将古典园林先抑后扬、小中见大、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空间特色,展现的形神具备,简约设计语言的融入以及文化符号的细节呈现,则进一步让松间的生活隐于喧嚣的都市,寻得一片心灵的净土。偶园,作为五园之中体量最小的庭园,在高层楼宇登高场所环伺的方寸之间,取苏州“耦园”东侧的水景区域,构建了核心的空间关系,邂逅偶得之下的闲情偶寄。具有古典韵味的园门位于“茶源谷”的侧方,门外是一袭长廊悠远,门内是镜壶天地满园。以莲花为主题的地面浮雕,源自传统园林中经典的造景方式,是偶园重要的场所节点,停步于此东望,“锦鲤池”跃然眼前,与其身后的轩、廊、亭、台一起描绘了立体的画面进深,拓展了庭园的视觉想象。循着水面的倒影,“望月轩”迤立池旁,现代简约的构筑风格中融合了“美人靠”的古典制式,毗邻层叠水景,月夜赏景,山水可人。在连廊的引导下,“吾爱亭”成为全园的视觉焦点。中式景亭在现代材料的重塑下,焕发了传统内在的时代外象,承接着东西两区的空间交织。“山水间”取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作为该组团最大的厅堂,厅堂内设置了室外桌椅,供游者休憩停留。西望是“吾爱亭”为主背景的旱溪山水画幅,形成了主体构筑之间的相互借景。东出则搭配了一方袖珍后庭院,作为掩映变电用房的过渡媒介,对空间进行了充分的挖掘运用。针对高层宅间大量出现的消防需求,松间北里的庭园中设置了一系列的“户外客厅”空间,登高场地由精致的地面铺装演绎为每栋建筑前的礼仪小广场,由此对应的是一系列门扇式画框景墙,主园的景色在此渗透为建筑大堂的主对景,园路也由“画”中蔓延而出,拾步而入的情境,是园内园外景致的趣味联动。悟园,高层楼间面积最大的私密庭院,东侧衔接天桥的北庭体系,南侧与最大的公共苑“康乐苑”相连,北侧开启一段秘境后花园之旅。楼间组团的景观呈现三段式布局,由核心庭院搭载一东一西两个禅意庭院构成。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通过院门玄关的形式进行过渡,穿过院门的礼仪空间,迎面虚实结合的底景,将园洞之境渗透到庭院之外,加强了空间层次的延伸。核心庭院的空间布局借鉴吴江同里的“退思园”,沿用退思园古色古香的命名,水景周围遍布亭、榭、堂、舫、廊等建筑,四周回廊环水池而筑,漫步廊间,构成逶迤的赏景游览路线,人行其中,步移景异,人停其中,静心闲适。当清晨的微风吹来,水面泛起的涟漪,映衬的倒影,将水境的清凉沁入心间。从退思草堂内遥望“闹红一舸”,犹如一艘船由湖石托起,视线范围内搭配高低层次相互嵌合的植物形成多变的景深,华灯初上,灯光的星星点点,温暖了居者的情怀,体现出家的温馨之感。堂前设置宽阔的观景平台,环顾园内景色,一池清水明澈映景,呈现“疏影横斜水清浅”的舒适空间感受。水香榭,悬挑于水中,俯瞰水中倒影,水动风凉,不同的视角观景,看与被看,都是一道风景,亦是停留的居所。舸红一舟演绎为下沉空间,宛如船身半浸在水中,坐在其中看潺潺的流水,行云倒影浮动,虽是静态建筑但是有了动态之姿。眠云亭“高踞山巅”,取自刘禹锡诗句“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云卧石人”,登亭观景弈棋,迎风待月,尽享山林隐逸。穿过一片悠然的步道,行进至安于场地一角的菰雨生凉,宽敞的草坪,适当的空间留白,透过半遮半掩的门扇,观景序幕由此展开。由回廊围合的中庭,东侧紧邻水香榭,西侧琴音舫为主要的观景节点,林荫乔木下的木平台散置着休闲桌椅,不同的时分,暮色与木色的结合,散发出自然亲和的魅力。廊架采用深灰色钢构搭配高级的原木色,营造轻松活泼的色调氛围,沙沙的枝叶映衬在木质格栅上,交相辉映,映衬光影之美。穿过悠然的竹林步道,进入禅意幽静的西侧庭院空间,廊架内设茶座,背景屏风诗词,古色古香的韵味搭配现代轻巧的廊架,东望是日式禅意的松竹画卷,背依变电站,视线的进深再一次被拉长。东侧的禅意庭院,尽端回车场以微高差错层的形式,搭配景石和造型植物,形成立体的可观赏可休憩空间;景墙之内,以绿植营造或开敞或私密的空间,林荫下的花园,穿插的游园步道,漫步其间,闲适安逸。向心成对的建筑入户方式,加强了从玄关空间到庭院空间的心理引导,框景墙内搭配高低错落的植物形成了有延伸层次感的画框,宛如在画中行走,园子因人的参与而变得有趣。不同的入户玄关形成多变的对景,或设置虚的格栅,或采用障景以景墙相隔开,行走的动线上,观景展现立体的悠长画卷。场地的后花园演绎泼墨的空间形态,曲线的艺术肌理自然的流淌在园中,蜿蜒的挡墙与小径给业主提供了茶余饭后闲适的休闲去所。畅园,位于洋房区宅间,狭长的空间格局是建筑规划最大的场地特征。借鉴自无锡“寄畅园”的空间营造,自西向东,在这里呈现为六段式序列,是松间北里最具古典气质的庭园,书写着“清风徐来”的舒畅温婉。畅园的西入口在无形中衔接自天桥公园的地面步行体系,在地面铺装的醒目引导下,园门、宫灯、花坛、景墙一起赋予了这段轴线高规格的归家礼制。经由四株玉兰组成的树阵小广场,一道框景屏风开启了游园的序幕,远观窗内置石错落,山峦起伏;近观细节,宋画《万壑松风图》镌刻石间,流瀑飞泻,在微缩的空间里,描绘着锦绣山河。自框景屏风两侧园路汇至之处便是畅园西侧园区的重心“秉礼堂”,中正豁达的书院形制中蕴含着淡雅的文人气息。闲暇时于此小坐东望,地被和草坪共同勾勒了宽阔的“湖池”象征,经由“七星桥”蜿蜒至远方的亭楼,心境也由此变得豁然。“先云榭”位于西侧园区和核心主园区的交界之处,是园景空间东西方位视线收放的重要节点。景观建筑风格在此开始呈现为浓郁的古风气韵,在钢结构、坡顶格栅和重檐共同的构建下舒展古建形神,通过木质材料的嵌入赋予怡人的温度。倚“美人靠”小憩,碧桃的枝叶悄然探入,于微风中携光影嫣然入梦。
“郁盘廊”自“先云榭”东引“卧云堂”,犹如臂膀衔接着主庭园的景观建筑群落。廊中顶灯林徐,涵满园郁碧;南侧草长莺飞,作涓涓流水。闲庭信步间,“卧云堂”已然在目,宽阔的屋檐致敬着古代建筑端庄大方的审美,精致的地雕呼应着礼待宾朋的尊享规制。
这里是全园的客厅,西承绿茵碧波,东借“山林”之景,尽收两家春色。当天气疏朗,有亲朋好友来访之时,是杯茶闲叙的优选场所。“卧云堂”以东,砾石池潭将全园自西向东的地被草坪湖溪象征汇聚成源头,描绘为山涧流瀑的写意画幅。“涵碧亭”在龟纹奇石砌出的山间磴道上优雅矗立,是这幅画卷的点睛之笔。畅园的东入口采用了错落起伏的景墙群落去营造入园的门户玄关。万字纹图案屏风,抽象演绎了院落照壁文化。白墙与砖墙的有致搭配,兼顾了古典的清雅与礼序的稳重。地面红砖的使用不仅突破了传统,也是洋房区庭园呼应建筑立面的铺装特点。畅园不仅通过东西两个彰显礼制的门户分别衔接着天桥公园与社区主体环道,在洋房楼栋的山墙之间,也设置了小而精致的辅助园门满足宅间庭园与社区大环境之间便捷的路线组织,同时真正意义上构建了完整的庭园边界。
如园,是洋房区第二个庭园,与畅园有着近乎一致的空间格局,在庭园布局上致敬了 “瞻园”。相对于畅园对中式园林的浓缩展现,如园采用了东方另一重要造园风格日式庭园,作为禅宗意境的精神表达。
如园的西入口,延续自天桥公园南段重要的节点”凌松飞瀑”,白色幕帘之后的竹林背景中,隐现着枕木衔接而成的竹径,转折探寻中,错位的松柏种植箱逐次拉开了园门的面容,其后景墙的瓦片肌理喻意着飞流直下的生动写照。
如园的核心区域,采用了与畅园一致的亭、廊、庭建筑组合作为关键的景观骨架。
灰色平瓦与原木色结构的运用,让同一形制下的建筑体展现了截然不同的形象风貌,轻微淡远而又温婉细腻。
“静妙堂”正是这一风格的集中体现,镂空的门扇,在夕阳余晖下,让光影之美
洒落满堂,园中的景色也由此渗透至室内,身处期间,享受静谧的悠然时光。
“夕照廊”整体抬升的设定,让连廊侧边也成为了别样的休憩观赏场所。
旱溪砾石在这里汇聚成江河湖海,山峦岛屿,在不同的方位呈现为不同的画幅构图。
“听雨轩”有着极佳的观赏视野,凭栏于此,尽收松岛石瀑的悠远禅境,也让闲适之情陶然于心。
如园延续了畅园的设置,小而精致的辅助园门在园内拱桥的搭配下,塑造了颇有趣味的对景小轴线。
花厅作为主庭园与西侧庭园之间的空间桥梁,进行了旱溪形态古典与现代的转换演绎。
花厅为线条简洁的实木打造,位于东西庭院之间,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花厅西侧为经典日式枯山水,以砂石代替江海、云朵,以石头代替山峦、岛屿,景观依心而变,而变幻无穷。花厅东侧以花窗为分隔,让花厅内外两个空间互相隔绝又相互渗透,厅外“星空之路”以荧光石混搭砾石、胶粘石打造精致又蜿蜒曲折的铺装,似变化莫测的银河星空降于地面。将宇宙恒星以三棵高大樱花树的形式落于庭院,花开之时如太阳般闪耀,明亮夺目又悠远深邃。
如园的西入口同样延续了畅园玄关景墙群落的营造方式,同时再次采用了瓦片进行了照壁的虚实渐变,精心设置的漏空框景,将其后的山水桥林进行了半藏半露的含蓄表达,吸引着游者探寻前行。
曲园位于松间北里的西南区域,交错布局的规划格局让其成为全区最为特殊的高层宅间。基于这一特征,全园引入“曲水流觞”的典故畅想,让交错的庭园在“水”这一核心元素的引导下铺设为行云流水的空间展示,同时,不同的宅间亦呈现为个性鲜明的形态,营造多层次的空间穿插及渗透,营造丰富的视线变化和体验感。
曲园的北入口庭院自东向西衔接着“康乐苑”的南侧空间,古典园林屏风式的经典布局,让这里成为公共场所与私密庭园之间巧妙的过渡媒介。“兰亭集序”的金属诗词景墙则作为全园点题的画卷,开启了游园的序篇。
“虚竹幽谷”是曲园局限最大的宅间,烟雨廊的设定,链接整合了登高面和配电房之外局促而零散的绿地,并通过竹林的种植,对功能用房进行了恰如其分的修饰。
“曲水流觞”是曲园核心的庭院空间,“水”的概念在这里展现为最灵动的旱溪演绎。
半围合的回梦廊与铺装形成镜像的关系,北启“虚竹幽谷”、南接“朗清茂林”,原木配色的竹木格栅序列抬升了连廊的悠远。
自“回梦廊”东望,蜿蜒的溪涧将视线引自不远处的“畅咏堂”,茅草屋顶的视觉印象寓意着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
“畅咏堂”东面的端景是门框式景墙,“水”的概念在这里演绎成山石跌瀑,成为天桥公园重要的视觉焦点,是曲园内外巧妙的联动。
曲园的登高场地延续了偶园、悟园的“户外客厅”系列,演绎了别样的入画情境。
旱溪砾石在“朗清茂林”庭园呈现为悠扬的欢歌,流淌至“茂林阁”与“云梦亭”在青翠的绿荫下交相辉映。
灵动的曲线肌理体现自然的律动,贯穿始终的砾石带在此化作海水,衬托“海中绿岛”,使庭院内充满幽远,活泼的自然节奏。而精致院门将内外分割,营造出移步异景的独特观赏体验。
格调松间园林的景观营造延续格调中式系列的“诗意园林理念”和“庭院情结”,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制和模式,融入现代的审美情趣,运用新理念、新工艺、新材料来实现古典与现代的交融和碰撞,让业主徜徉在悠然淡定的中国园林中,能“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规,游之者忘卷”,这亦是松间园林营造的居住感受。依托于建筑的规划布局和各自组团的属性,营造“五园”的空间个性,将庭院延伸到每个楼间组团内,以细腻蜿蜒的形态而呈现各自不同的主题特征,加强庭院的差异性表达。每个庭院追求舒适的居住体验,以人的视角进行景观的节点设置,呈现为随手可触摸的存在。
一座因人参与而变得有趣的社区,不论是下沉空间还是天桥的立体空间,看与被看,融入空间之内还是之外,行走于园中的业主都成为彼此眼中的风景,有温馨的对望,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好感,园子因人的参与而变得鲜活有趣。
一座有温度的社区,它用空间将四季之季相,光影之美感,邻里之温情融入园中,随心而漫不经心的行走,转角处的偶遇,不经意间的小惊喜,彻底洗去外界的繁华喧嚣,进入园内感觉时光都慢了下来,回归于生活本身最简单纯朴的美好。
一座没有边界的社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没有边界,打破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束缚,不论你是居住于园内的业主还是宾客来访,都能带来不一样的沉思,园子成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共鸣;植物与亭台楼阁没有边界,园子随时间而生长,周围的一切呈现越来越相融的状态,不再是冰冷的不食人间烟火气的观赏性景观;景观与建筑之间没有边界,不论是地面铺装与建筑外延的呼应,还是从景观中到建筑内的自然衔接,给居民带来庭院尺度的温馨生活。
设计团队:王赟、张腾飞飞、陈诚、王晓谕、孙婷、陈湘、马晓莉、孙逸云、吴声昊、王倩、吴巧妮、孙芹、刘楠施工图团队:谭康文、王忠举、金鑫、罗仲娥、吴张宁、鲁巧丽、孔丽展、刘丽君